不锈钢U型管经过酸洗能够去除管内外表面的氧化皮、油污、锈蚀和加工残留物,同时形成钝化膜提升耐腐蚀性,需严格遵循 “前处理→酸洗→钝化→后处理” 的流程,且操作中需做好防腐与安全防护(如穿戴耐酸手套、护目镜,在通风环境作业)。
酸洗前准备:
明确U型管的材质(不同材质酸洗配方存在差异)和规格,避免选用不匹配的酸液导致过腐蚀;
检查U型管表面状态,若存在明显的焊渣、毛刺或较厚的油污,需先用机械打磨(如砂纸轻磨焊渣)或有机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擦拭油污,确保表面无大块杂质,防止后续酸洗时杂质阻碍酸液接触氧化皮;
准备酸洗槽(材质需耐酸,如PP塑料槽)、钝化槽、冲洗设备(如高压水枪)、晾干架,以及按比例配制的酸洗溶液(常用配方为 10%-20% 硝酸 + 0.5%-2% 氢氟酸混合液,或针对高铬不锈钢的柠檬酸溶液,温度控制在 40-60℃以提升酸洗效率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酸液挥发过快)和钝化溶液(通常为 5%-10% 硝酸溶液,或 3%-5% 重铬酸钾溶液)。
前处理阶段:
将预处理后的U型管进行脱脂处理,若前期有机溶剂擦拭未彻底去除油污,可将U型管浸入5%-8% 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,在50-60℃下浸泡 10-20 分钟,利用碱性溶液分解油污,之后用常温清水冲洗 2-3 次,直至管内外无碱性残留(可通过 pH 试纸检测,确保 pH 值为 6-7);
若 U 型管表面有较厚的氧化皮(如焊接后形成的黑褐色氧化层),可先进行喷砂处理(选用细粒度石英砂,压力控制在 0.3-0.5MPa),通过物理冲击去除表层氧化皮,减少后续酸洗时间,喷砂后需用压缩空气吹净管内残留砂粒,避免酸洗时砂粒与酸液反应产生杂质。
酸洗阶段:
将前处理后的U型管缓慢浸入已配制好的酸洗槽中,确保管内外均被酸液充满(可通过倾斜 U 型管排出内部气泡,防止局部形成 “气袋” 导致酸洗不彻底),浸泡时间根据氧化皮厚度调整,通常为 15-30 分钟,期间需定期观察管表面状态,当氧化皮完全脱落、表面呈现均匀的银白色时,立即将 U 型管取出,避免过度酸洗导致管壁腐蚀变薄(若发现表面出现点状腐蚀,需缩短后续酸洗时间或降低酸液浓度);
取出后迅速用高压清水冲洗管内外,冲洗时间不少于 5 分钟,直至流出的水清澈无酸液残留(可通过检测冲洗水 pH 值,确保 pH 值达到 5-7),同时需重点冲洗 U 型管的弯曲部位,防止酸液在死角残留。
钝化阶段:
将冲洗干净的U型管立即浸入钝化槽中(钝化溶液温度控制在 20-40℃),浸泡时间为 20-30 分钟,通过钝化液与不锈钢表面的化学反应,在管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铬氧化膜(Cr₂O₃),提升耐腐蚀性;
钝化过程中需避免 U 型管与槽壁剧烈碰撞,防止钝化膜破损,浸泡结束后取出 U 型管,用纯化水或去离子水进行最终冲洗(避免普通水中的氯离子影响钝化膜稳定性),冲洗时间 3-5 分钟,确保钝化液彻底清除。
后处理与检验阶段:
将冲洗后的U型管悬挂在晾干架上,置于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自然晾干(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烘干,防止钝化膜因温度骤变开裂),若需加速干燥,可使用洁净的压缩空气(需经过除油除水处理)吹干管内水分;
晾干后对 U 型管进行质量检验,首先检查表面外观,要求无氧化皮、锈蚀、油污,表面均匀光亮,无明显划痕或腐蚀斑点;其次进行密封性测试,将 U 型管两端封堵,注入压缩空气(压力为 0.6MPa),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,确保无泄漏;
最后可通过盐雾试验(按 GB/T 10125 标准)检测钝化膜耐腐蚀性,盐雾试验 48 小时后表面无锈蚀即为合格,检验合格的 U 型管需妥善存放,避免与油污、腐蚀性物质接触,等待后续安装使用。